中国的广告历史悠久,形式多变,由早期的实物广告、叫卖广告为主,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,产生了行商坐商的出现,从而形成集市,商业文字广告便应运而生。
到20年代初,洋商们企望以西洋画片推销其产品,然而收效甚微,于是便改用符合中国传统审美趣味、类似于年画的形式,在画面适当的位置标有商品、商号与商标,并配以中西对照的年历或西式月历,赠送给顾客,也由此产生“月份牌”这一称谓。
20,,30时年代是旗袍的年代,旗袍美女便成了月份牌的模特,用来代言商品。在这开创了月份牌画的鼎盛时代里,月份牌又俗称“美女月份牌。 随着社会风气开化,女性的传统观念得到了更新,女性形象在月份牌中明显增多,并突破了女性消费品领域。 消费和品味超前的时髦女郎,暗示其使用的商品也是最时髦的,无形中给商品带来了更高可信度,从而促进消费者的追捧。
民国时期,受各种新鲜外来事物的影响和市场经济的复苏,路牌广告,橱窗广告也开始流行起来。 很多公司将印刷精美,画面设计新颖的宣传画贴于墙面,其后又改用木架支撑,铅皮装置,油漆绘制,多集中在繁华喧闹的街区、交通要口、铁路沿线屋顶和风景区。 这种广告方式直到今天仍成为我们户外广告宣传的主体,一直被我们沿用至今。
及至30年代,上海闹市区的大小商店基本都安装上了霓虹灯招牌及广告,整个“十里洋场”彻夜通明,形如白昼,这也是“夜上海”称谓的来源。
1949年,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广告业有了一个短暂的发展时期,但随之进入停滞。 直到1979年上海电视台率先向上级主管部门呈送了经营广告业务的请示报告,当即获得批准,之后,电视广告在中央电视台亮相。 随之广播广告、报纸广告等粉墨登场。这样,中国广告业进入了春天,一片欣欣向荣。 到现代,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,人们对于人文文化的需要也随之增长。 媒体的不断发展,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,也促进了广告业的发展。 市场的不断变化,创意产业的风起云涌,新媒体的不断涌现,促使着广告内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。 互联网的出现给广告业带来了新的宣传模式,传统的广告与网络广告相互依托,使传播媒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。 实体的招牌在运用上,也从最初的中规中矩牌匾到现代形式各异的创意展现。 最后放上一组招牌赏析,给大家感受一下现代之美。
|
|||